

阿道夫·考夫曼
AT
104
作品數量
1848 - 1916
生平
藝術家生平
阿道夫·考夫曼(Adolf Kaufmann,1848年5月15日 – 1916年11月25日)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風景和海洋畫家,以其對自然的生動描繪而聞名,其作品常帶有巴比松畫派的意境氛圍。考夫曼出生於奧地利西里西亞的奧帕瓦(時稱特羅保,現屬捷克共和國),最初以自學的方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與生俱來的才華和抱負很快將他引向了當時世界藝術中心的巴黎。在那裡,他師從著名的動物畫家埃米爾·范·馬爾克·德·呂門(Émile van Marcke de Lummen),完成了學業並提升了技藝。巴黎的這段經歷對他影響深遠,使他接觸到新的藝術潮流和技巧,深刻地塑造了他的藝術創作。
在法國期間,尤其是在1870年代,考夫曼深受巴比松畫派和新興的「親密風景畫」(paysage intime)風格的影響。這些藝術運動強調對鄉村的寫實描繪、對自然的直接觀察以及對風景的親切而富有詩意的刻畫。考夫曼吸收了這些原則,並將其融入自己的創作,成為其作品的標誌性特徵。他的早期職業生涯以廣泛遊歷為特點;他進行了多次遍及歐洲的考察旅行,包括俄國、波蘭和荷蘭,還遠赴中東和土耳其。在約1870年至1890年的數年間,他輪流居住在巴黎、柏林、杜塞道夫和慕尼黑等主要藝術中心,這使他能夠接觸到多元的藝術社群,進一步開闊視野。
考夫曼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發生在1890年,他決定在維也納定居。他在維登區建立了自己的畫室,並以此作為主要的創作基地。為了推動藝術教育,1900年,考夫曼與藝術家卡爾·馮·梅羅德(Carl von Merode)和海因里希·萊夫勒(Heinrich Lefler)共同創辦了一所「女子藝術學校」,這在當時是一項具有進步意義的舉措。儘管定居維也納,他仍與巴黎保持著密切聯繫,並經常訪問。有趣的是,在巴黎作畫時,他常用筆名「A. Guyot」簽署作品。這並非他唯一的化名,他還使用過諸如「A. Papouschek」、「G. Salvi」、「A. Jarptmann」、「R. Neiber」、「J. Rollin」和「M. Bandouch」等名字。他使用這些筆名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據推測,簽名的選擇往往與他畫作的風格差異有關,這或許使他能夠在不削弱其主要藝術身份的情況下,探索不同的藝術手法或迎合特定市場的需求。
考夫曼的藝術創作主要以風景畫為主,尤其偏愛描繪四季變幻的森林景象以及海洋題材。他能夠捕捉光線與氛圍的細微變化以及自然世界的紋理——從茂密的林地到寧靜的水域——這為他贏得了廣泛讚譽。他頻繁參展,並在其職業生涯中獲得了無數榮譽。其中一項顯著成就是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的成功,他受委託為塞拉耶佛創作了一幅大型透視畫。此作品廣受好評,為他帶來了更多重要的委託,包括為蘇丹創作的一幅描繪「君士坦丁堡入港」的巨幅畫作。
他對著名機構的參與進一步鞏固了他在藝術界的地位。從1890年到1913年,考夫曼是維也納美術學院的活躍成員,代表該機構參加了在慕尼黑玻璃宮和柏林大型藝術展等重要展覽。1909年,他成為備受推崇的藝術家協會維也納藝術家之家的正式成員。他的廣泛遊歷和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的國際交往。
阿道夫·考夫曼的作品備受追捧,被包括歐洲皇室和貴族在內的知名收藏家收藏,例如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比利時史蒂芬妮公主、泰申公爵弗里德里希大公、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這些贊助凸顯了他的藝術作品的廣泛吸引力和卓越品質。如今,他的畫作可見於多個公共收藏機構,包括他故鄉奧帕瓦的西里西亞博物館、伊斯坦堡的佩拉博物館以及維也納的李奧波德博物館,確保了他作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風景畫重要貢獻者的歷史地位。阿道夫·考夫曼於1916年11月25日在維也納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