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康斯太勃爾
GB
71
作品數量
1776 - 1837
生平
藝術家生平
約翰·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1776年–1837年)是英國風景畫史上的關鍵人物,以其與家鄉薩福克郡鄉村(被親切地稱為「康斯太勃爾之鄉」)的深厚連結而聞名。康斯太勃爾出生於東柏高爾特,是一位富裕磨坊主的兒子,最初注定要繼承家族產業。然而,早期透過鑑賞家如喬治·博蒙特爵士接觸藝術點燃了他的熱情,使他於1799年進入皇家藝術學院。與許多尋求戲劇性或理想化場景的同代人不同,康斯太勃爾在他年輕時熟悉的風景中找到了自己的繆斯,他曾有名言:「我應該最擅長畫我自己的地方……繪畫只是情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親密的方式,加上對直接觀察的執著,定義了他對藝術的革命性貢獻。
康斯太勃爾早期的藝術發展以對自然的嚴謹研究為標誌。他拒絕了一個穩定的繪畫導師職位,全身心投入風景畫創作,最初偏愛水彩和自然寫生。他的油畫寫生,特別是從1808年開始的作品,展示了他日益精湛的技藝和捕捉光線與大氣瞬息萬變效果的非凡能力。1816年,在經歷了一段漫長且受阻的追求後,他與瑪麗亞·比克内爾結婚,這帶來了個人幸福,並在其父親去世後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經濟穩定。像《弗拉特福德磨坊》(1816年)這樣的早期重要作品展示了他細緻的觀察力和對斯陶爾河谷鄉村生活的深厚情感,讚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儘管最初是在傳統肖像框架內。
為了獲得更大的公眾認可,康斯太勃爾創作了一系列描繪斯陶爾河場景的巨幅油畫,即「六英尺畫作」。《白馬》(1819年)是他首次獲得重大成功,為他贏得了皇家藝術學院副院士的資格。隨後是《斯特拉特福磨坊》(1820年)以及最著名的《乾草車》(1821年)等傑作。雖然《乾草車》最初在英國未能找到買家,但其1824年在巴黎沙龍的展出卻大獲成功,為康斯太勃爾贏得了國王查理十世頒發的金質獎章,並深刻影響了包括西奧多·傑利柯和歐仁·德拉克洛瓦在內的法國藝術家,預示了巴比松畫派的興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創新技巧和新穎視角在他生前往往在國外比在國內更受讚賞。
康斯太勃爾的藝術風格以其革命性的自然主義為特徵。他細緻研究雲的形態——他的「畫雲」時期創作了數百幅雲的油畫寫生,通常附有氣象細節的註釋——他認為天空是風景畫中「情感的主要器官」。他以自由奔放的筆觸完成的大幅油畫寫生具有開創性,展現了一種前衛的方法,捕捉了自然的即時性。他運用斷續的筆觸和乾筆畫法來傳達光線的閃爍和風景的質感,這種技巧有時因其點綴白色高光而被戲稱為「康斯太勃爾的雪」。他的作品是對如畫風格和理想化傳統的反叛,專注於描繪英國鄉村日常的真實面貌,並融入了深厚的個人情感。
康斯太勃爾晚年遭遇了個人悲劇和職業挑戰。他深愛的妻子瑪麗亞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並最終於1828年因肺結核去世,這給他蒙上了長久的陰影。他隨後的作品,如《哈德利城堡》(1829年)和《從草地看索爾茲伯里大教堂》(1831年),展現出更為動盪和憂鬱的特質,反映了他深切的悲痛。儘管聲名日隆,他直到1829年才當選為皇家藝術學院正式院士,這是一份遲來的認可。他投入大量精力與大衛·盧卡斯合作創作銅版畫系列《英國風景》,旨在傳播他的藝術理念。他關於風景畫的講座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理論以及對自然和藝術傳統的崇敬。
約翰·康斯太勃爾的遺產是巨大的。他透過強調直接觀察、情感真摯以及與主題的深厚個人連結,革新了風景畫。他的創新技巧,特別是他富有表現力的油畫寫生和他捕捉大氣效果的能力,為後來的印象派等運動鋪平了道路。當他的同代人J.M.W.透納探索崇高與戲劇性時,康斯太勃爾在熟悉和日常中發現了宏偉,留下了一批因其誠實、美麗以及對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變革時期英國鄉村的深刻沉思而持續引起共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