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德華·孟克
NO
231
作品數量
1863 - 1944
生平
藝術家生平
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是現代藝術史上的巨擘,這位挪威畫家暨版畫家以其深刻描繪人類心理的作品聞名於世。孟克出生於挪威勒滕,其早年生活飽受悲劇侵擾:疾病、至親逝去,以及對遺傳性精神疾病的持續恐懼,深深困擾著他的家庭。他五歲時母親因肺結核病逝,十四歲時摯愛的姊姊蘇菲亦因相同疾病香消玉殞。這些經歷,加上父親狂熱甚至帶有病態的虔誠信仰,對他的藝術視野產生了深遠影響。孟克曾言:「疾病、瘋狂與死亡,是我搖籃旁的黑色天使,並伴隨我一生。」這種陰鬱的成長背景,為他日後專注於焦慮、愛、失落與死亡等主題奠定了基礎。
孟克的藝術旅程始於早年展露的過人稟賦,隨後進入克里斯蒂安尼亞(現奧斯陸)的皇家藝術與設計學院深造。由漢斯·耶格爾領導的「克里斯蒂安尼亞波希米亞」藝術圈對他影響至深,耶格爾鼓勵孟克描繪自身的情感與心理狀態——即所謂的「靈魂繪畫」。此一指引,加之在巴黎旅居期間接觸到的法國印象派及後印象派藝術,使他逐漸擺脫當時盛行的自然主義美學。他吸收了保羅·高更、文森·梵谷及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等藝術大師的精髓,尤其是他們運用色彩與線條的表現手法。其早期傑作《病童》(1885-1886),一幅對亡姊的深情悼念之作,不僅標誌著他與印象派的分道揚鑣,亦預示了他獨特且充滿情感張力風格的崛起,儘管最初飽受嚴苛批評。
至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孟克獨樹一幟的藝術語彙已然成熟。其風格以流暢蜿蜒的線條、簡化的造型以及強烈且常帶非自然色彩為特徵,成為深刻心理表述的載體。1892年於柏林舉辦的一場備受爭議的展覽,即著名的「孟克事件」,雖引發軒然大波,卻意外使他在德國聲名大噪。在此期間,他構思了《生命之楣——一首關於生命、愛情與死亡的詩篇》系列畫作,旨在探索普世的人類經驗。此系列涵蓋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數幅作品,例如戀人繾綣交融的《吻》;既狂喜又脆弱的女性形象《聖母》;《吸血鬼(愛與痛)》;以及探討愛情萌芽、綻放、凋零與絕望等主題的《灰燼》。孟克經常以繪畫及版畫形式,為這些圖像創作多個版本,不斷回溯其核心主題。
在其眾多名作中,《吶喊》(1893年)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幅,此畫已成為現代焦慮與精神痛苦的普世符號。作品靈感源於他一次強烈的感官體驗——「一聲劃破自然的尖叫」,畫作描繪了一個在血紅色天空下扭曲變形的人物,其形態與背景中迴旋的線條相互呼應。孟克運用不同媒材創作了《吶喊》的多個版本。與繪畫創作同步,他自1894年起亦投入大量心力於版畫製作,精通蝕刻、石版畫,尤以木刻版畫成就斐然。他獨具匠心地利用木材紋理並簡化技法,常受日本版畫啟發,藉此進一步開拓其主題內涵,並使普羅大眾更易接觸其藝術。
作品蘊含的強烈情感,以及跌宕起伏的個人生活——包括與圖拉·拉森一段以意外槍擊傷及其手部而悲劇收場的複雜關係——共同導致孟克於1908年精神崩潰。經過治療後,孟克的藝術風格趨向樂觀與外放,儘管其作品鮮少能重現早期的原始張力。他在挪威定居,並承接了如奧斯陸大學壁畫(1909-1916)等重要委託創作。他持續勤奮作畫,其中包括多幅記錄其衰老過程與心理狀態的自畫像。儘管其作品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遭納粹斥為「頹廢藝術」,其藝術遺產終究得以保存。
愛德華·孟克於1944年在奧斯陸近郊的埃克利與世長辭,他將畢生收藏的大量作品遺贈予奧斯陸市政府,後者為此成立了孟克博物館。他對二十世紀藝術,特別是德國表現主義的深遠影響毋庸置疑。孟克將深沉的個人創傷與普世的人類情感轉化為強而有力的象徵性圖像之能力,其對色彩與形式的創新運用,以及在版畫製作領域的開創性貢獻,鞏固了他作為現代藝術關鍵先驅的地位,其作品對人類境況的深刻探索至今仍持續引發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