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希普·庫因芝
RU
85
作品數量
1841 - 1910
生平
藝術家生平
阿爾希普·伊萬諾維奇·庫因芝(Arkhip Ivanovich Kuindzhi,1841年-1910年)是一位著名的俄羅斯風景畫家,希臘裔,以其對光線的精湛描繪和創新的藝術技巧而聞名。庫因芝出生於馬里烏波爾,當時隸屬俄羅斯帝國(現烏克兰),家境貧寒,父親是一位本都希臘裔鞋匠。他六歲時成為孤兒,早年的艱辛迫使他從事過各種工作,從教堂建築工地工人到牧童。他的基礎教育來自一位希臘家庭朋友和當地一所學校。對藝術的初步熱情促使他在1855年左右前往費奧多西亞,希望拜著名海景畫家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為師。然而,他在那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調配顏料上,主要師從艾瓦佐夫斯基的學生阿道夫·費斯勒。儘管如此,艾瓦佐夫斯基對光線和形式的戲劇性運用給年輕的庫因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60年至1865年,庫因芝在塔甘羅格的一家照相館擔任修圖師,之後移居聖彼得堡。他主要透過自學追求藝術研究,最終於1868年成為帝國藝術學院的旁聽生,並於1893年成為正式成員。在此期間,庫因芝加入了「巡迴展覽畫派」(Peredvizhniki),這是一個現實主義藝術家團體,他們反抗學院派的束縛,致力於創作既具有俄羅斯精神又貼近普通民眾的藝術。他的早期作品,如《瓦拉姆島上》(1872年)——這是帕維爾·特列季亞科夫為其畫廊收藏的第一幅庫因芝畫作——以及在倫敦獲得銅獎的《雪》(1873年),反映了巡迴展覽畫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現實主義手法,儘管他獨特的風格已初露端倪。
19世紀70年代中期標誌著庫因芝藝術的重大演變,他開始專注於捕捉自然光線中最具表現力和戲劇性的方面。他採用創新的構圖技巧,如高地平線,創作齣令人嘆為觀止的全景畫面。他對強烈、常常是对比鲜明的色彩的運用,以及對顏料的實驗——這可能受到了他與著名化學家德米特里·門捷列夫友誼的影響——使他能夠達到近乎神奇的光照幻覺。這一時期的傑作,包括《烏克蘭的傍晚》(1876年)、《白樺林》(1879年)、《雷雨過後》(1879年)以及標誌性的《第聶伯河上的月夜》(1880年),令觀眾著迷。這些作品展示了他以無與倫比的強度傳達自然壯麗之美,特別是月光、陽光和暮色短暫特質的能力。
庫因芝在1880年至1882年間舉辦的個人畫展是開創性的事件。他曾在暗室中展出《第聶伯河上的月夜》,僅用一束聚焦的光源照亮畫布,增強了其神秘的光輝,引起了轟動的公眾反響。這種創新的展示方式,加上畫作本身固有的輝煌,吸引了前所未有的人潮。然而,在1882年聲名鵲起之際,庫因芝神秘地退出了公開展覽,進入了持續近二十年的「沈默時期」。儘管如此隱居,他仍繼續私下繪畫並致力於教學。他於1892年成為聖彼得堡藝術學院的教授,並從1894年起領導其風景畫工作室,影響了一代藝術家,包括尼古拉斯·羅瑞克和阿爾卡季·雷洛夫,之後因支持學生抗議活動於1897年被解僱。
晚年,庫因芝繼續進行藝術實驗,作品如《克里米亞艾佩特里山》(1890年代)和《第聶伯河上的紅色日落》(1905-1908年)展示了他對戲劇性光影和色彩的持久迷戀。儘管他與妻子薇拉·列昂季耶夫娜·克切吉-沙波瓦洛娃過著簡樸的生活,但庫因芝已成為一位富翁,部分得益於精明的房地產交易。他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資助貧困學生並倡導藝術改革。1909年,他發起成立了藝術家協會(後更名為庫因芝協會),並將自己的全部財產、餘下的藝術作品和克里米亞的莊園遺贈給該協會,為俄羅斯藝術留下了持久的支持遺產。庫因芝於1910年在聖彼得堡去世,留下了一批因其獨特視野、技術創新和深刻情感影響而持續受到讚譽的作品。他的藝術反映了他多元的文化遺產(希臘、韃靼、烏克蘭和俄羅斯),仍然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證明了光與風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