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斯坦丁·戈巴托夫
RU
61
作品數量
1876 - 1945
生平
藝術家生平
康斯坦丁·伊萬諾維奇·戈巴托夫(1876-1945)是俄羅斯一位傑出的後印象派畫家,以其抒情的風景畫聞名,這些畫作既捕捉了古老俄羅斯的懷舊魅力,也描繪了陽光普照的義大利之美。戈巴托夫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斯塔夫羅波爾,他的藝術之旅並非始於繪畫,而是建築。在里加學習土木工程後,他於1904年移居聖彼得堡,先後進入施蒂格利茨男爵技術製圖學校及帝國藝術學院建築系。一年後,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轉入繪畫系,師從著名風景畫家尼古拉·杜博夫斯基和亞歷山大·基謝廖夫。這種建築學背景為他奠定了堅實的構圖感,這也成為他日後和諧城市景觀畫作的標誌。
戈巴托夫的早期職業生涯,以其獨特地融合了「巡迴展覽畫派」的現實主義傳統與新興的印象派影響而著稱。他因描繪俄羅斯外省生活而獲得讚譽,以浪漫、近乎崇敬的氛圍描繪了普斯科夫和諾夫哥羅德等古城。他的才華很快得到認可;1910年,他憑藉《普斯科夫河上的魚市》一作獲獎。一年後,他被授予「藝術家」頭銜,並憑藉其歷史題材畫作《他們已抵達岸邊》在慕尼黑國際展覽會上獲得金獎。這次成功為他贏得了一筆獎學金,促成了1912年一次關鍵性的歐洲之行,這趟旅程深刻地改變了他的藝術風格。
應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的邀請,戈巴托夫前往義大利,造訪了羅馬與卡布里島。燦爛的地中海陽光如同一道啟示,徹底改變了他的調色盤與技法。他開始採用更明亮、更鮮豔的色彩,並採納了後印象派特有的更為奔放、斷續的筆觸。他的畫布變得更具裝飾性與樂觀精神,充滿了義大利海岸的溫暖與光輝。這種新風格完美地詮釋了他所謂的藝術目的:一場「慶典」。然而,1917年俄國革命的動盪,使他於1922年永久離開了祖國。他回到心愛的義大利,先定居於卡布里島,後移居威尼斯,並在此地創作出一些他最歡欣且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
1926年,戈巴托夫移居柏林,當時那裡是俄羅斯僑民社群一個繁華的中心。他迅速成為一位地位穩固且備受尊敬的人物,其所在的藝術圈包括了列昂尼德·帕斯捷爾納克和伊凡·米亞索耶多夫。他在歐洲與美洲廣泛展出自己的作品,持續描繪陽光明媚的義大利景色,同時也完全憑藉記憶重現懷舊的俄羅斯場景。這些想像中的俄羅斯風景,往往融入了同樣的地中海陽光,創造出他過去與現在獨特的融合。他1913年的傑作《隱形城市基捷日》,取材自俄羅斯民間傳說,是他融合神話、記憶與現代、充滿活力的感性的典範。
戈巴托夫的晚年生活充滿艱辛。納粹政權在德國的崛起,導致了敵對的文化環境,對他抒情風格畫作的需求日漸減少。作為一名流亡的蘇聯公民,他在二戰期間被禁止離開德國。他與妻子在柏林孤立無援、貧困交加地度過了戰爭歲月。1945年5月24日,就在盟軍勝利幾週後,戈巴托夫去世。不幸的是,他悲痛的妻子埃琳娜不久後也自殺了。戈巴托夫以對祖國最後的奉獻,將他所有剩餘的作品遺贈給了列寧格勒的藝術學院。由於他的僑民身份,在蘇聯被埋沒了數十年後,他的遺產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恢復,如今他被譽為俄羅斯海外藝術的關鍵人物,人們銘記他那精湛的技藝,描繪的不是生活的原貌,而是它可能成為的樣子——一個沐浴在永恆陽光與和諧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