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多雷 cover
古斯塔夫·多雷

古斯塔夫·多雷

FR

24

艺术作品

1832 - 1883

生平

艺术家传记

23 天前

保罗·古斯塔夫·路易·克里斯托夫·多雷(Paul Gustave Louis Christophe Doré,1832-1883)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法国艺术家,他作为版画家、插画家、画家、漫画家和雕塑家创作了大量作品,在19世纪及以后的视觉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多雷出生于斯特拉斯堡,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深受J.J.格兰维尔和鲁道夫·特普费尔等人的影响,孩提时代便已创作插画集和故事。年仅15岁,他便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查尔斯·菲利庞的讽刺报刊《Le Journal pour rire》担任漫画家。这段早期经历磨练了他的绘画技巧和叙事构图能力,为他日后更宏大的项目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包括《赫拉克勒斯的功绩》(1847年)在内的几部创新性文本漫画,使他成为该媒介的先驱之一。

多雷真正享誉国际始于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他开始为世界文学名著创作插画。他为拉伯雷(1854年)、巴尔扎克(《风流故事集》,1855年)、但丁的《地狱篇》(1861年)和《圣经》(1866年)创作的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的木刻版画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引起了公众的深刻共鸣。这些通常采用大幅面出版的作品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传播,使多雷成为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插画家之一。他为众多作家创作了插画,包括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弥尔顿(《失乐园》)、拜伦勋爵、埃德加·爱伦·坡(《乌鸦》)、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和丁尼生(《国王叙事诗》)。他庞大的作品量得益于一个大型木刻工场,那里的工匠们精心将他的画作转刻到木板上进行印刷,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广泛普及。

尽管作为插画家广受欢迎,多雷却渴望被认可为一名严肃的画家和雕塑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擅长素描、水彩、油画和雕塑,创作题材从讽刺到宗教,形式从草图到巨幅画布无所不包。然而,他的画作,如《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第九圈》(1861年)和《基督离开总督府》,尽管规模宏大、题材富有戏剧性,却像他的同代人爱德华·马奈一样,遭到了当时艺术评论家的否定。评论家们常常对他高超的技艺和多才多艺抱持怀疑态度,而他在大众中的成功或许也阻碍了他在精英艺术界的被接纳。1867年,他在伦敦共同创办了多雷画廊,展出他的作品,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国际声誉,尤其是在英国。

多雷 undertook 了几个重要项目,突显了他广泛的兴趣。他与布兰查德·杰罗尔德合作的《伦敦:一次朝圣之旅》(1872年)收录了180幅版画,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生动而时而阴暗的景象,既因其生动性受到赞扬,也因其对贫困的关注而受到批评。他为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创作的插画成为经典,塑造了几代人对这两个角色视觉形象的认知。宗教主题是他作品的核心,尤其是在他的《圣经》插画之后,为他赢得了“传道画家”的称号。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风景画家,尤其擅长描绘山区景色,灵感来自于他在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苏格兰和西班牙的旅行,创作出壮观而富有诗意的景象,常常唤起崇高之感。

多雷的艺术风格以“富有远见的眼睛”、戏剧性的构图、舞台般的力量以及对奇幻和崇高事物的偏爱为特征。他为复杂的文学和宗教叙事创作生动、令人难忘的图像的能力无人能及。尽管当时的评论家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世。他被认为是连环漫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视觉语言对电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从电影诞生之初便是如此。他为《圣经》和但丁作品创作的插画尤其深深地铭刻在集体意识之中。多雷的遗产是一位视觉形式的大师级故事讲述者,他富有想象力的世界持续吸引着观众。

古斯塔夫·多雷终身未婚,在1849年父亲去世后,他的成年生活大部分时间与母亲同住。他始终致力于艺术创作,不知疲倦地在各种媒介上进行探索。尽管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遭遇了评论界的挫折——他于1877年晚期开始涉足雕塑,创作了《命运与爱神》等作品,但并未在这一领域获得他所渴望的认可——他对创作的热情从未减退。他于1861年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83年1月23日,多雷在短暂患病后因心脏病发作在巴黎去世,享年51岁。去世时,他正全神贯注于一个本可能成为又一宏伟项目的创作:为莎士比亚全集绘制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