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萊昂·傑洛姆
FR
227
作品數量
1824 - 1904
生平
藝術家生平
尚-萊昂·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年5月11日 - 1904年1月10日)是一位傑出的法國畫家暨雕塑家,以其對學院藝術的貢獻聞名遐邇。傑洛姆出生於上索恩省的沃蘇勒,在當地接受初步的藝術指導後,於1840年十六歲時移居巴黎,師從保羅·德拉羅什。這段學徒經歷對他影響深遠,1843年他隨德拉羅什前往義大利,沉浸於佛羅倫斯、羅馬及龐貝的古典藝術之中。1844年返回巴黎後,他短暫加入了夏爾·格萊爾的畫室,並就讀於巴黎美術學院。儘管因人物素描能力不足,1846年競逐羅馬大獎失利,但其1847年在沙龍首次展出的作品《鬥雞》為他贏得了一枚三等獎章。此作備受泰奧菲爾·戈蒂耶讚揚,使他成為新希臘運動的領軍人物,並成功開啟其輝煌的職業生涯。
傑洛姆早期的沙龍成功之作接踵而至,包括《聖母、聖嬰耶穌與施洗約翰》以及《阿那克瑞翁、巴克斯與厄洛斯》(1848年)。他承接了重要的委託案,包括為拿破崙三世創作的壁畫《奧古斯都時代,基督誕生》(約1852-1854年),這使他得以廣泛遊歷。1856年的首次埃及之行,標誌著他轉向東方主義的關鍵時刻。這些遊歷亦將他帶往土耳其、近東及北非,為其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細緻地收集工藝品與服飾,並在實地創作了大量油畫速寫,為其畫室創作奠定基礎。《埃及新兵穿越沙漠》與《奴隸市場》(約1866年)等畫作成為此一時期的標誌性作品,它們融合了民族誌細節與學院派的精確性,儘管有時揉合了觀察所得的現實與畫室的理想化,並引發了當代關於文化再現的討論。
1863年,傑洛姆與藝術品經銷商阿道夫·古皮爾之女瑪麗·古皮爾成婚,此舉進一步鞏固了他在藝術界的地位。一年後,他獲任命為巴黎美術學院教授,擔任此職近四十年,影響了包括瑪麗·卡薩特與湯姆·艾金斯在內的逾兩千名學生。其畫室以嚴謹甚至偶有喧鬧的訓練方法聞名。教學之餘,傑洛姆持續創作重要的歷史與神話題材畫作。《萬歲凱撒!赴死者向你致敬》(1859年)與《向下的大拇指》(1872年)——後者因普及了競技場格鬥中「拇指向下」的手勢而聞名——展現了他戲劇性的才華與細膩的研究。《內伊元帥的處決》(1868年)與《灰衣主教》(1873年)則顯現了他處理具爭議性歷史題材與複雜構圖的能力,既贏得讚譽亦招致批評。
在其職業生涯晚期,傑洛姆日益轉向雕塑創作,他自1870年代起便以特有的活力投入此一媒材。其首件主要雕塑作品為根據《向下的大拇指》創作的青銅鬥士像,於1878年展出。他創新地嘗試各種材料,創作了如《塔納格拉》(1890年)與《戴三副面具的舞者》(1902年)等着色彩繪大理石雕像,並在《貝婁娜》(1892年)等作品中結合了青銅、象牙與寶石。受新近出土的小雕像啟發,「塔納格拉」系列成為重要的焦點,畫作與雕塑相互關聯,探索了藝術創作與古代主題。此時期,傑洛姆亦成為印象派的激烈批評者,1894年他公開反對將卡耶博特的收藏遺贈予國家,視印象派為藝術標準的沉淪。
在其生命的最後階段,傑洛姆創作了一系列以「真理」為主題的寓言畫,其中最著名的是《真理從井中走出》(1896年)。此系列常被解讀為對當代藝術潮流的評論,特別是他對印象派的鄙夷,或許也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政治氛圍,如德雷福斯事件。他表達了對現代化世界的失落感,哀嘆傳統法國價值的式微。1904年1月10日,傑洛姆在其巴黎畫室逝世,被發現時身旁置有一幅林布蘭的肖像及其本人的《真理》畫作。他安葬於蒙馬特公墓,留下的大量作品反映了他巨大的精力與奉獻精神。
傑洛姆的遺產是複雜的,並經歷了重大的重新評價。儘管其學院派風格與對現代主義的反對,導致其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聲譽下降,但他高超的技藝、歷史準確性(在其時代的慣例範圍內)以及作為教師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透過古皮爾公司的廣泛複製,其畫作使他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尤其受到美國收藏家的歡迎。他的東方主義作品,雖然有時因其異國情調和潛在的刻板印象而受批評,但也因其細緻的描繪而獲肯定,並且現今受到中東收藏機構的追捧。近期的學術研究與展覽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傑洛姆的興趣,肯定了他在19世紀藝術中的重要角色、其敘事能力以及他對包括電影在內的大眾視覺文化的影響。其作品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證明了他持久的、儘管富有爭議的藝術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