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斯塔夫·莫罗
FR
79
艺术作品
1826 - 1898
生平
艺术家传记
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 - 1898年4月18日)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的一位关键画家和领军人物,以其充满神秘主义和丰富细节的神话与圣经场景画作而闻名。他出生于巴黎一个有教养的中上层阶级家庭,父亲路易·让·马里·莫罗是一位建筑师,母亲阿黛尔·波琳·德穆蒂埃是一位音乐家。莫罗早年便展现出绘画天赋,其父在鼓励他接受罗兰中学古典教育的同时,也支持他的艺术倾向。1841年与母亲的一次意大利之行,更坚定了他追求艺术事业的决心。随后,他在新古典主义画家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特门下学习,并于1846年考入著名的巴黎美术学院。然而,在1848年和1849年两次冲击罗马大奖赛未果后,莫罗提前离开了美术学院,转而潜心在卢浮宫研究和临摹大师杰作。
莫罗早期的艺术方向深受浪漫主义影响,欧仁·德拉克洛瓦和泰奥多尔·夏塞里奥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比他年长七岁的夏塞里奥建立了密切的师徒关系,甚至在其附近租下画室。莫罗从1852年开始在巴黎沙龙展出作品,其《哀悼基督》和《雅歌》等作品被国家收购,取得了初步成功。1856年夏塞里奥的英年早逝对莫罗打击沉重,促使他离开巴黎,于1857年至1859年间旅居意大利。这段时期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他勤奋地临摹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维托雷·卡尔帕乔等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积累了数百幅习作。在意大利,他还结识了包括年轻的埃德加·德加在内的艺术家同伴,并共同度过了一段互相学习的时光。这次旅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技巧,影响了他此后数十年的创作。
返回巴黎后,莫罗的艺术生涯发展迅猛。他于1864年提交给沙龙的作品《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获得了评论界和公众的一致好评,为他赢得了一枚奖章,并确立了他在当代艺术界的独特地位。这幅画以其细致入微的细节、古典题材和神秘氛围,被认为是他最早的重要象征主义作品之一。莫罗在19世纪60年代成为象征主义的重要先驱,到了90年代,他已是该运动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画布常常描绘圣经和神话故事,如《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舞》(1876年)和《朱庇特与塞墨勒》,其特点是精致的细节、华丽的装饰、异国情调和普遍的神秘感。他经常探索蛇蝎美人(femme fatale)的主题,其女性形象成为象征主义女性的原型。尽管声名日隆,莫罗却日益隐居,常常不愿出售或广泛展出其作品。
晚年,莫罗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艺术创作,创作了超过15000幅油画、水彩和素描作品。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为让·德·拉封丹的《寓言》创作的一系列水彩插画。尽管他有些厌世和隐居,但仍保持着一个小圈子的朋友。他的个人生活以与亚历山德琳·迪勒的审慎而长期的关系为标志,这段关系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她于1890年去世。这次失去,加上他深爱的母亲于1884年去世,加深了他的孤独感。1891年,在他的朋友埃利·德洛内去世后,莫罗不情愿地接受了巴黎美术学院的教授职位。事实证明,他是一位杰出且富有影响力的教师,培养了亨利·马蒂斯、乔治·鲁奥和阿尔伯特·马尔凯等未来艺术巨匠的才华。他鼓励学生发展个人风格,研究古代大师,并“用色彩思考”,营造了一种后来促进了野兽派崛起的氛围。
古斯塔夫·莫罗于1898年因癌症去世。出于对其艺术远见和奉献精神的非凡远见,他将位于巴黎拉罗什富科街14号的联排别墅及其全部藏品——近1200幅油画和水彩画,以及超过10000幅素描——遗赠给法国政府,改建为博物馆。古斯塔夫·莫罗国家博物馆于1903年向公众开放,至今仍是他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地。尽管他的艺术在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失宠,但莫罗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他是象征主义的奠基人,他对想象力和内心世界的强调深深地引起了后世艺术家的共鸣,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者,包括安德烈·布勒东和萨尔瓦多·达利,他们都将他视为重要的先驱。他创新的教学方法也给下一代画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确保了他在艺术史上的持久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