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米爾·克勞斯
BE
98
作品數量
1849 - 1924
生平
藝術家生平
埃米爾·克勞斯(Emile Claus,1849-1924)是比利時藝術史上的關鍵人物,被譽為光 Luminism(一種獨特的印象派變體)最重要的倡導者。克勞斯出生於西法蘭德斯的聖埃洛伊斯-菲弗,早年便展現出對繪畫的熱情,儘管父親最初對其藝術生涯持保留態度,他仍就讀於瓦勒海姆學院。在短暫嘗試其他行業後,他於1869年至1874年在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接受正規培訓,師從風景畫家雅各布·雅各布斯,並迅速獲得當地中上層階級的青睞。他的早期作品以現實主義為特徵,常描繪風俗場景和肖像,反映了他所受的學院派傳統訓練。
克勞斯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是他日益接觸到法國印象派,特別是克勞德·莫內的作品,他在19世紀90年代多次巴黎之行中得以結識。這種影響,加上其友、作家卡米爾·勒莫尼耶的鼓勵,引導克勞斯從嚴格的自然主義現實主義轉向更富光感的風格。1886年,他與夏洛特·杜福克斯結婚,這與他藝術和經濟上的成功同步上升。這一過渡時期的重要畫作,如《法蘭德斯的鬥雞》(1882年)和《野餐》(1887年,後者被比利時皇室購買),展示了他不斷演變的技法。其真正的風格轉變體現在《甜菜豐收》(1890年)和《冰鳥》(1891年)等開創性作品中,這些作品標誌著他決定性地擁抱了光 Luminism。
克勞斯因其對光線及其在利斯河沿岸風景和鄉村生活中的效果的精湛描繪而被稱為「太陽畫家」和「利斯河畫家」,他定居在阿斯特內。他的光 Luminism 風格以鮮豔的調色盤和專注於捕捉光的短暫特質為特徵,通常透過破碎的筆觸和受點彩派啟發的技巧實現。1904年,他共同創立了藝術家團體「生活與光」(Vie et Lumière),以推廣這種藝術視野。《牛群渡過利斯河》(1899年)等傑作體現了他傳達閃爍氛圍以及光在水面和物體上交互作用的能力。《甜菜豐收》是一幅描繪農民在冰凍田野中勞作的巨幅作品,它變得如此具有標誌性,以至於其遺孀將其捐贈給丹澤市,條件是為其建造一座博物館,即現在的丹澤和利斯地區博物館。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迫使克勞斯於1914年至1919年流亡倫敦。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描繪泰晤士河景色的著名畫作,如《倫敦滑鐵盧橋》(1918年)。這些通常被稱為「泰晤士河倒影」的作品,被認為是他最具傳統印象派風格的創作,呼應了莫內早期對這座城市的描繪。返回比利時後,克勞斯發現藝術界已轉向表現主義,他曾經顯赫的聲名有所減弱。儘管如此,1921年在布魯塞爾舉辦的最後一次回顧展,特別是展出其倫敦時期的作品,受到了公眾的好評。
克勞斯的技藝精湛非凡,展現了筆觸的廣泛變化——從精細的底稿到充滿活力的點彩派點和短劃,再到富有彈性的長線條和異想天開的蔓藤花紋,所有這些都以精準和速度運用。由於其勤奮且清晰可見的顏料塗抹方式,他被斯泰恩·斯特勒費爾斯稱為「法蘭德斯最强壮的工人」。他的調色盤富含鎘色、茜草色和藍色,始終致力於透過光在物體和陰影上的效果間接描繪光,而非光本身。雖然他並非公開的社會批評家,但其畫作傳達了對當時農民生活和艱苦勞動的深切同情。他在阿斯特內的陽光別墅及其花園和利斯河景色,成為他充滿光感的畫布的持續靈感來源。
埃米爾·克勞斯於1924年6月14日在阿斯特內去世,據報導其遺言是「花,花,花」(Bloemen, bloemen, bloemen),深刻反映了他一生對自然與美的熱愛。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畫了一幅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送給他的花束的粉彩畫。他被安葬在阿斯特內自家的花園中,他作為比利時光 Luminism 先驅的遺產得以永存。2024年既是他逝世100周年,也是他誕辰175周年,在丹澤被慶祝為「克勞斯年」,再次肯定了他作為光影大師和比利時藝術史關鍵人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