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爾·約瑟夫·勒費弗爾 cover
朱爾·約瑟夫·勒費弗爾

朱爾·約瑟夫·勒費弗爾

FR

28

作品數量

1836 - 1911

生平

藝術家生平

23 days ago

朱爾·約瑟夫·勒費弗爾(1836–1911)是法國學院派畫家,以其精湛的肖像畫和理想化的女性裸體畫而聞名,這些作品定義了19世紀末巴黎沙龍的審美標準。他出生於圖爾南昂布里,在亞眠度過了他的成長歲月。他的父親是一位麵包師,但他發現並支持了兒子非凡的藝術天賦。這份支持為勒費弗爾贏得了一筆獎學金,使他能於1852年移居巴黎。在那裡,他進入了著名的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師從新古典主義畫家萊昂·科涅。在科涅的指導下,他接受了正規培訓,對古典構圖和精準的素描技巧產生了深刻的敬意,這些技能成為他職業生涯的基石。他於1855年在沙龍首次亮相,標誌著巴黎藝術界一位重要新秀的到來。

勒費弗爾早期職業生涯的一個關鍵時刻是1861年憑藉其歷史畫《普里阿摩斯之死》贏得了夢寐以求的羅馬大獎。這一著名獎項資助了他在羅馬法蘭西學院(位於美第奇別墅)為期五年的駐地學習。這段時期是變革性的;他沉浸在對羅馬古物和文藝復興時期大師作品的研究中,尤其是安德烈亞·德爾·薩托的作品。正是在義大利,他將重點磨練在女性裸體畫上,並最終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最大聲譽。他在羅馬的時光也見證了他與萊昂·博納和卡羅勒斯-杜蘭等藝術家建立了終生的友誼。然而,這段藝術成長期被個人悲劇所籠罩,他父母和一位姊姊的去世使他陷入了嚴重的憂鬱。

約1867年,勒費弗爾回到巴黎,將悲痛化為重振藝術的決心。他的復出迅速而輝煌。他1868年的沙龍參展作品《斜倚的裸女》獲得了評論界的讚譽,但真正讓他一舉成名的是他1870年的傑作《真理》。這幅畫描繪了一位手持閃亮球體的裸體女性,是一次寓言式的勝利,深深吸引了評論家和公眾。同年,該作品為他贏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並鞏固了他作為學院派藝術領軍人物的地位。這次成功確立了他的藝術方向,他繼續創作了許多著名的神話和寓言裸體畫,包括《抹大拉的瑪利亞》(1876年)、《潘朵拉》(1877年)和《受驚的黛安娜》(1879年)。

勒費弗爾的藝術風格特點是技術完美與理想化之美的結合。他經常被與同時代的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相提並論,但他通過使用更多樣化的模特而與眾不同,為他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微妙的多樣性。雖然他的裸體畫充滿感性,但始終保持在學院派的規範之內,描繪來自神話或寓言的被動、理想化的人物,從而避免了像馬奈的現實主義裸體畫那樣的爭議。除了神話場景,勒費弗爾還是一位多產且備受歡迎的肖像畫家。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在沙龍展出了72幅肖像畫,這為他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和富有的中產階級贊助人及名流客戶。

除了自己的繪畫創作,勒費弗爾作為一位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也留下了深遠的印記。從1870年開始,他成為朱利安學院的教授,這是一所進步的私立藝術學校,因早在官方的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之前就招收女性和國際學生而聞名。他被譽為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敬業的導師,教導了超過1500名學生,其中包括未來的傑出人物如費爾南德·赫諾普夫、費利克斯·瓦洛通和美國印象派畫家埃德蒙·查爾斯·塔貝爾。他不懈地強調以真人模特進行素描的基礎重要性,這是他自身實踐和學院派傳統的核心原則。

勒費弗爾的職業生涯獲得了無數榮譽。他在1878年的沙龍上獲得一等獎章,1886年獲得榮譽勳章,並在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獲得大獎。1891年,他被任命為備受尊敬的法蘭西學院院士,其職業生涯在1898年達到頂峰,當時他被提升為法國榮譽軍團司令勳位。朱爾·勒費弗爾於1911年在巴黎去世,葬於蒙馬特公墓。他的墓碑上恰如其分地裝飾著其名畫《真理》的淺浮雕,成為他畢生奉獻的藝術理想的永恆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