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尔斯·约瑟夫·勒费弗尔 cover
朱尔斯·约瑟夫·勒费弗尔

朱尔斯·约瑟夫·勒费弗尔

FR

28

艺术作品

1836 - 1911

生平

艺术家传记

23 天前

朱尔斯·约瑟夫·勒费弗尔(1836-1911)是法国学院派画家,以其精湛的肖像画和理想化的女性裸体画而闻名,这些作品定义了19世纪末巴黎沙龙的审美标准。他出生于图尔南昂布里,在亚眠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他的父亲是一位面包师,但他发现并支持了儿子非凡的艺术天赋。这份支持为勒费弗尔赢得了一笔奖学金,使他能于1852年移居巴黎。在那里,他进入了著名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新古典主义画家莱昂·科涅。在科涅的指导下,他接受了正规培训,对古典构图和精准的素描技巧产生了深刻的敬意,这些技能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基石。他于1855年在沙龙首次亮相,标志着巴黎艺术界一位重要新秀的到来。

勒费弗尔早期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时刻是1861年凭借其历史画《普里阿摩斯之死》赢得了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这一著名奖项资助了他在罗马法兰西学院(位于美第奇别墅)为期五年的驻地学习。这段时期是变革性的;他沉浸在对罗马古物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作品的研究中,尤其是安德烈亚·德尔·萨托的作品。正是在意大利,他将重点磨练在女性裸体画上,并最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最大声誉。他在罗马的时光也见证了他与莱昂·博纳和卡罗勒斯-杜兰等艺术家建立了终生的友谊。然而,这段艺术成长期被个人悲剧所笼罩,他父母和一位姐姐的去世使他陷入了严重的抑郁。

约1867年,勒费弗尔回到巴黎,将悲痛化为重振艺术的决心。他的复出迅速而辉煌。他1868年的沙龙参展作品《斜倚的裸女》获得了评论界的赞誉,但真正让他一举成名的是他1870年的杰作《真理》。这幅画描绘了一位手持闪亮球体的裸体女性,是一次寓言式的胜利,深深吸引了评论家和公众。同年,该作品为他赢得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并巩固了他作为学院派艺术领军人物的地位。这次成功确立了他的艺术方向,他继续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神话和寓言裸体画,包括《抹大拉的玛利亚》(1876年)、《潘多拉》(1877年)和《受惊的狄安娜》(1879年)。

勒费弗尔的艺术风格特点是技术完美与理想化之美的结合。他经常被与同时代的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相提并论,但他通过使用更多样化的模特而与众不同,为他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微妙的多样性。虽然他的裸体画充满感性,但始终保持在学院派的规范之内,描绘来自神话或寓言的被动、理想化的人物,从而避免了像马奈的现实主义裸体画那样的争议。除了神话场景,勒费弗尔还是一位多产且备受欢迎的肖像画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在沙龙展出了72幅肖像画,这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富有的中产阶级赞助人及名流客户。

除了自己的绘画创作,勒费弗尔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也留下了深远的印记。从1870年开始,他成为朱利安学院的教授,这是一所进步的私立艺术学校,因早在官方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之前就招收女性和国际学生而闻名。他被誉为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敬业的导师,教导了超过1500名学生,其中包括未来的杰出人物如费尔南德·赫诺普夫、费利克斯·瓦洛通和美国印象派画家埃德蒙·查尔斯·塔贝尔。他不懈地强调以真人模特进行素描的基础重要性,这是他自身实践和学院派传统的核心原则。

勒费弗尔的职业生涯获得了无数荣誉。他在1878年的沙龙上获得一等奖章,1886年获得荣誉勋章,并在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大奖。1891年,他被任命为备受尊敬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其职业生涯在1898年达到顶峰,当时他被提升为法国荣誉军团司令勋位。朱尔斯·勒费弗尔于1911年在巴黎去世,葬于蒙马特公墓。他的墓碑上恰如其分地装饰着其名画《真理》的浅浮雕,成为他毕生奉献的艺术理想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