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米耶·畢沙羅
FR
362
作品數量
1830 - 1903
生平
藝術家生平
雅各布·亞伯拉罕·卡米耶·畢沙羅於1830年7月10日出生於丹麥屬西印度群島(現美屬維爾京群島)的聖托馬斯島,是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關鍵人物。他的父親是葡萄牙裔猶太人,擁有法國國籍,母親則來自一個法裔猶太家庭,他們在島上經營一家商品生意。這種混合的傳統和在加勒比島嶼的成長經歷為他的早期生活提供了獨特的背景。十二歲時,畢沙羅被送到法國帕西的一所寄宿學校,在那裡他培養了對藝術的欣賞,並被鼓勵從自然中繪畫。回到聖托馬斯後,他在父親的生意中工作,但將業餘時間用於素描。大約在1850年,他與丹麥藝術家弗里茨·梅爾比的相遇堅定了他對藝術的追求,促使他離開家人,陪同梅爾比前往委內瑞拉兩年,勤奮地記錄風景和當地生活。
1855年,畢沙羅移居巴黎,認真追求藝術。他曾就讀於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和瑞士學院,但發現其傳統方法令人窒息。他向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尋求指導,柯羅強調戶外繪畫(en plein air)和捕捉自然光線,這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畢沙羅還欽佩古斯塔夫·庫爾貝和讓-弗朗索瓦·米勒的現實主義。在學習期間,他与克洛德·莫內、保羅·塞尚和阿爾芒·基約曼等年輕藝術家成為朋友,他們都對學術藝術機構和刻板的巴黎沙龍感到不滿。他早期的畫作最初符合沙龍的期望,但隨著他開始直接從自然中描繪鄉村場景和日常生活,逐漸轉變為一種更個人化、更真實的風格。
畢沙羅成為新興印象派運動的核心人物。1873年,他在建立「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雕刻家匿名協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一個組織獨立展覽的合作社。從1874年到1886年,他是唯一一位參加了所有八次巴黎印象派展覽的藝術家,展示了他對該團體的堅定承諾。他以智慧、善良和穩重的個性而聞名,常被稱為「印象派畫家的院長」,並成為許多藝術家的導師和父親般的人物,包括稱他為「我的父親」的塞尚,以及保羅·高更。他的作品專注於風景和鄉村場景,經常描繪自然環境中的農民和普通人,以斷續的筆觸和明亮的調色板捕捉光線和氛圍的短暫效果。
普法戰爭(1870-71年)迫使身為丹麥公民的畢沙羅與家人逃往倫敦。在那裡,他遇到了藝術品經銷商保羅·杜蘭德-魯埃爾,後者成為他重要的支持者,並與莫奈重新取得了聯繫。接觸英國風景畫家如特納和康斯特布爾的作品,增強了他們對戶外繪畫的執著。回到法國後,畢沙羅發現士兵摧毀了他留下的大部分畫作(約1500幅),這是他早期印象派發展的毀滅性損失。然而,他並未氣餒,重新定居在蓬圖瓦茲,後來又遷至盧沃謝訥,繼續描繪法國鄉村。他也對日本版畫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影響了他的構圖。他於1871年與朱莉·韋萊結婚,育有七個孩子,其中六個成為畫家,反映了他所培養的藝術氛圍。
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54歲的畢沙羅受到喬治·秀拉和保羅·西涅克的影响,開始接受新印象派(點彩派)。幾年來,他嘗試了這種運用小色點創造光學混合的科學方法,展示了他對藝術革新的持續渴望。儘管這個階段相對短暫,因為他發現這種方法過於限制他捕捉「感覺」,但它突顯了他的開放思想。在他後來的職業生涯中,畢沙羅創作了一系列重要的城市風景畫,特別是巴黎(蒙馬特大道、聖拉扎爾火車站)、盧昂和勒阿弗爾的景色,由於反覆發作的眼部感染,這些作品通常是從酒店窗戶向外繪製的。這些作品以與他描繪鄉村場景時同樣的對光線和氛圍的敏感性,捕捉了城市生活的活力。
卡米耶·畢沙羅於1903年11月13日在巴黎去世。他的遺產不僅僅是他包括繪畫、素描和版畫在內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他在促進印象派和後印象派運動方面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這不僅通過他的藝術,還通過他對同行的堅定支持、指導和鼓勵。他對藝術獨立性的承諾、對各種風格的探索,以及他對描繪「普通人」和自然真實的關注,都具有革命性。畢沙羅堅定的無政府主義信仰也影響了他對鄉村勞動的共情描繪和他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他仍然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人物,因其藝術的完整性、深刻的人性以及對現代藝術進程的持久影響而受到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