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高更
FR
326
艺术作品
1848 - 1903
生平
艺术家传记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是后印象派的一位巨匠,他的一生和艺术都致力于对精神和“原始”的不懈探索。他出生于巴黎,早年生活动荡;1848年政变后,全家迁往秘鲁,这段经历让他终生对异国文化着迷。在商船队和法国海军服役后,他在巴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与梅特-索菲·加德结婚并组建了家庭。在他的监护人古斯塔夫·阿罗萨的藏品熏陶下,他对艺术的兴趣从爱好发展为热情。他开始与印象派画家一起创作,师从卡米尔·毕沙罗,并于1880年代初与他们一同展出。
1882年的股市崩盘打破了他的中产阶级生活,并促使他全身心投入艺术。这一决定导致了经济上的破产以及与妻子和五个孩子的痛苦分离。由于无法养活他们,他开始了游牧般的生活,渴望逃离他眼中虚伪腐败的欧洲文明。他的探索首先将他带到了布列塔尼,特别是蓬塔旺的艺术家聚居地。在这里,他彻底摆脱了印象派的观察式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缺乏象征深度和情感力量。
在布列塔尼,高更发展出了他开创性的“综合主义”风格。他与埃米尔·贝尔纳等艺术家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其特点是平面的大胆、非自然的色彩、强烈的轮廓和简化的形式,灵感来自民间艺术和日本版画。他的目标是将形式和色彩与主题背后的情感或精神理念相结合,而不仅仅是描绘其外在表象。这一时期的开创性作品《布道后的幻象(雅各与天使摔跤)》(1888年)完美地体现了这种方法,以一种激进的新美学描绘了布列塔尼农妇的内心精神幻象。
1888年末,高更在阿尔勒与文森特·梵高一起度过了动荡的九周。他们本想建立一个“南方画室”,但其紧张的合作充满了艺术和个人冲突。尽管两位艺术家都在创作极具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但他们性格和艺术哲学的冲突导致了激烈的争论。这段合作关系以梵高的精神崩溃和自残而戏剧性地结束。尽管时间短暂,但阿尔勒时期成果丰硕,并进一步巩固了高更对印象派的背离,如《黄色的基督》等作品所示。
他对前工业化天堂的向往最终将他引向了法属波利尼西亚。1891年,他航行至塔希提,希望沉浸在他想象中未受破坏的、真实的文化中。尽管他对法国殖民化的程度感到失望,但他在此创作了他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取材于波利尼西亚的生活、神话和精神世界。他这一时期的画作,如《死神的注视》(1892年)和《两个塔希提女人》(1899年),以其鲜艳、和谐的色彩和富有感染力的象征力量而闻名。在短暂且不成功地返回法国后,他又回到了太平洋,最终定居在马克萨斯群岛。
高更在马克萨斯群岛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饱受疾病和贫困的困扰,但仍继续创作深刻的作品,包括不朽的寓言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7年)。他于1903年去世,其天才在他生前并未得到充分认可。在他去世后,声名鹊起。高更对色彩和形式的激进运用、对西方传统的摒弃以及对原始主义的开创,对20世纪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影响了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运动,以及亨利·马蒂斯和巴勃罗·毕加索等艺术家,奠定了他作为现代艺术革命性力量的传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