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奧多爾·盧梭
FR
139
作品數量
1812 - 1867
生平
藝術家生平
艾蒂安·皮埃爾·泰奧多爾·盧梭於1812年4月15日出生於巴黎,是19世紀法國藝術界的關鍵人物,也是巴比松畫派風景畫家公認的領袖。作為一名裁縫的兒子,盧梭在14歲時前往汝拉地區旅行時發現了自己的藝術天職,那裡原始的風景之美點燃了他一生的熱情。儘管他曾接受過約瑟夫·雷蒙等新古典主義畫家的正規培訓,但他很快就對僵化的學院派傳統感到不滿。受到17世紀荷蘭大師的自然主義和約翰·康斯特布爾等英國同時代畫家充滿氛圍的作品的啟發,盧梭決心直接從自然中繪畫。這種「外光派」的繪畫實踐在當時是革命性的,確立了他致力於將自然描繪成一個強大、動態的主體,而不僅僅是歷史敘事的理想化背景。
盧梭的早期職業生涯是一段充滿短暫接納和深刻拒絕的動盪旅程。他於1831年首次在著名的巴黎沙龍展出作品,獲得了一些早期讚譽。然而,他對傳統的突破對保守的評審團來說過於激進。1836年,他雄心勃勃的畫作《牛群下山》被拒,標誌著他被沙龍拒之門外七年的開始,在此期間,他提交的每一件作品都遭到了拒絕。這種持續的非難為他贏得了「偉大的被拒者」的綽號。儘管被禁止參加官方展覽,他的聲譽卻在進步圈子內出人意料地增長。在有影響力的評論家和藝術家同行的擁護下,盧梭成為藝術正直和反抗過時學院制度的象徵,其作品因其獨創性和情感深度而備受推崇。
盧梭沒有被官方的拒絕所嚇倒,他在法國鄉村尋求庇護和靈感。他於1833年首次訪問楓丹白露森林,到19世紀40年代,他已在附近的巴比松村定居。在那裡,他成為一個與他有相同藝術哲學的非正式藝術家群體的核心人物,其中包括讓-弗朗索瓦·米勒、朱爾斯·杜普雷和納西斯-維爾日勒·迪亞茲·德拉佩尼亞。這個後來被稱為巴比松畫派的團體,放棄了畫室,轉而直接觀察自然。盧梭這一時期的畫作,如《樺樹林下,傍晚》,捕捉了森林寧靜而又狂野的精神。他以近乎人性化的特徵描繪樹木,他的畫布上充滿了獨特的憂鬱和沉思的情緒,這成為他的標誌。
盧梭的藝術風格以其創新的技巧和深刻的情感共鳴而著稱。他反對新古典主義平靜、理想化的風景畫,轉而將自然描繪成一種狂野不羈的力量。他使用小而富有紋理的筆觸,並通過層層疊加顏料來創造豐富、可感的表面,這些都是開創性的,預示了印象派的技巧。評論家有時認為他的作品「未完成」,然而這種效果是為忠實於他對風景的直接感官體驗而作出的刻意選擇。通過將客觀的經驗觀察與他自己的主觀情感反應相結合,盧梭將風景畫從一個次要的體裁提升為個人表達的強大媒介。
1848年的革命最終帶來了藝術界風氣的轉變,使盧梭獲得了遲來的官方認可。他在1849年的沙龍上獲得了一等獎章,並於1852年獲得了榮譽軍團勳章。他的作品在1855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受到讚譽,奠定了他作為大師的聲譽。除了藝術之外,盧梭還是一位先驅性的環保主義者,他成功地向拿破崙三世皇帝請願,在楓丹白露森林建立了一個保護區。他的晚年充滿了個人困苦和健康狀況的惡化。在中風後,他於1867年12月22日在巴比松去世,由他的密友米勒照料。盧梭的遺產是巨大的;他不僅解放了風景畫,還為現代主義鋪平了道路,在藝術史的進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