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馬丁 cover
約翰·馬丁

約翰·馬丁

GB

47

作品數量

1789 - 1854

生平

藝術家生平

24 days ago

約翰·馬丁(1789年–1854年)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一位舉足輕重的畫家、雕版畫家和插畫家,以其描繪宗教災難和奇幻場景的宏偉、戲劇性油畫而聞名。馬丁於1789年7月19日出生於諾森伯蘭郡的海頓橋,是前擊劍大師芬威克·馬丁的第四個兒子。他早期的藝術傾向使他前往紐卡斯爾的一家馬車製造商處當學徒,學習紋章繪畫。然而,一次工資糾紛中斷了這份工作,他轉而師從義大利藝術家博尼法斯·穆索。1806年,馬丁隨穆索移居倫敦,並在那裡於十九歲時與蘇珊·加勒特結婚。他最初透過繪畫課程和在瓷器、玻璃上繪畫來維持生計,並將閒暇時間用於研究透視法和建築學,這些技能成為他後期作品的標誌。他的家庭生活頗為引人注目,兄弟中包括發明家威廉,以及因1829年在約克大教堂縱火而被稱為「瘋子馬丁」的喬納森,這個標籤有時會被錯誤地用在這位藝術家本人身上。

隨著馬丁透過棕褐色水彩畫增加收入,他的藝術生涯開始蒸蒸日上。他於1810年首次提交給皇家藝術學院的油畫最初遭到拒絕,但次年被接受並以《風景構圖》的標題展出。他很快轉向創作大型油畫,偏愛受《舊約》啟發的宏大聖經主題以及呼應其家鄉諾森伯蘭郡崎嶇地貌的壯麗風景。攝政時期對此類「崇高」藝術的推崇為他的抱負提供了沃土。1812年,他的畫作《薩達克尋找遺忘之水》被議員威廉·曼寧購買,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推動了他的職業發展。儘管在一年內經歷了數位近親去世等個人悲劇,並受到發明家兄弟的干擾,深受約翰·彌爾頓影響的馬丁仍堅持其宏大主題的創作。他1816年的畫作《約書亞命令太陽停在基遍》贏得了廣泛的公眾讚譽,1818年《巴比倫的陷落》以高價售出,使他得以還清債務並在馬里波恩購置房產,從而接觸到倫敦的知識界和藝術精英。

馬丁聲望的頂峰或許以《伯沙撒的盛宴》(1820年)為標誌,這幅作品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鞏固了他的聲譽,托馬斯·勞倫斯稱他為「當時最受歡迎的畫家」。他的標誌性風格包括巨大的、令人敬畏的風景和建築背景,通常以戲劇性的天象和在宏大環境中顯得渺小的人物為特色,營造出崇高和末日般的感覺。馬丁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銅版雕刻家,從其畫作的印刷品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他為彌爾頓的《失樂園》(1823年委託創作)所作的插圖被認為是權威之作。儘管他的大型畫作與當時的實景畫和全景畫有關聯,並且他被視作史詩電影的先驅,但这种關聯有時會影響他在嚴肅藝術界的地位。就個人而言,馬丁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對自然宗教、自然神論乃至早期的進化思想都抱有興趣。他受到皇室的尊重,成為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親王的歷史畫家,並被授予利奧波德勳章。

儘管取得了巨大的公眾成功,馬丁也面臨著約翰·拉斯金等人的批評,他們認為他的作品過於追求轟動效應。大約在1827年左右,他的藝術創作暫時減少,因為他開始深入參與雄心勃勃的工程項目。出於改善倫敦城市環境的願望,他為倫敦的供水、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泰晤士河堤岸)、碼頭和鐵路制定了富有遠見的規劃。儘管他的許多方案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實現,但它們常常為後來的成功項目奠定了基礎,例如約瑟夫·巴澤爾傑特的下水道系統。19世紀30年代末是一段艱難時期,經濟拮据和抑鬱困擾著他,侄子自殺等家庭問題更使他雪上加霜。然而,馬丁的命運在19世紀40年代有所好轉,他重振旗鼓,繼續展出作品並創作了許多重要畫作。

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約翰·馬丁著手創作了一部不朽的三聯畫:《最後的審判》、《他憤怒的大日》和《天堂平原》,這些作品於1853年完成,就在他因中風導致右半身癱瘓之前不久。他於1854年2月17日在曼島的道格拉斯去世。雖然他的聲譽在他去世後一度衰落,但其作品在20世紀被重新發現和評價。馬丁的遺產是巨大的;他富有戲劇性和想像力的構想不僅影響了像托馬斯·科爾和拉斐爾前派這樣的藝術家同儕,也影響了勃朗特姐妹等作家,以及從D.W.格里菲斯到喬治·盧卡斯等幾代電影製作人。他在工程方面的遠見卓識最終也為倫敦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機構收藏,2011-12年的「啟示錄」展覽再次肯定了他在英國藝術史上獨特而強大的地位。

每頁顯示項目數:
伊德溫與安吉莉娜,或隱者
懷河的風景,朝著切普斯托的方向
湖邊的奏豎琴者
阿卡狄亞風景中的人物
瀑布旁的身影,山丘上的小鎮
死亡陰影之谷 1826
撒旦與死亡之間的衝突
他怒火中燒的大日子
約書亞命令太陽在吉便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