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GB
193
作品數量
1829 - 1896
生平
藝術家生平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爵士(1829-1896)是十九世紀英國藝壇的巨擘,他以神童、革命性的前拉斐爾派兄弟會(PRB)的共同創辦人,以及後來成為他那個時代最成功、最富有的藝術家之一而聞名。米萊出生於南安普敦一個顯赫的澤西島家庭,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的母親是他早年生活中的推動力,於1838年促成全家遷往倫敦以培養他的才華。他就讀於薩斯藝術學校,並於1840年以年僅十一歲的空前年齡成為皇家藝術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他憑藉眾多獎項證實了自己的早慧,包括1843年獲得的素描銀牌和1847年憑藉歷史畫作《便雅憫支派掠奪示羅的女子》獲得的金牌。
1848年,米萊與同學威廉·霍爾曼·亨特和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共同組建了前拉斐爾派兄弟會。這個叛逆的團體試圖推翻當時盛行的學院派藝術傳統,他們認為這些傳統已經變得停滯不前,並且過分依賴拉斐爾及其繼承者的風格。前拉斐爾派兄弟會主張回歸早期文藝復興藝術中他們所感知到的精細寫實、鮮豔色彩和真摯情感,並敦促藝術家「走向自然」。米萊早期的前拉斐爾派作品體現了這些理念。《伊莎貝拉》(1849年)是他第一幅這種風格的重要畫作,隨後是備受爭議的《基督在父母家中》(1850年)。後者以毫不妥協的寫實手法描繪了聖家族在簡陋木匠作坊中的情景,因其被認為缺乏理想化和不敬而受到包括查爾斯·狄更斯在內的評論家的嚴厲抨擊。然而,米萊很快憑藉《奧菲莉婭》(1851-52年)等作品獲得了評論界和 大眾的讚譽。這幅莎士比亞悲劇女主角的淒美描繪成為了前拉斐爾派運動的標誌性圖像。此外還有《釋放令,1746年》(1853年)。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是米萊個人和藝術轉型的重要時期。他與有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的友誼——拉斯金是前拉斐爾派兄弟會的早期支持者——使他結識了拉斯金的妻子埃菲·格雷。在為《釋放令》繪製埃菲的肖像時,米萊和埃菲墜入愛河。1854年埃菲與拉斯金的婚姻宣告無效後,她於1855年與米萊結婚。這一時期,米萊也逐漸從早期前拉斐爾派風格的精細入微和明顯的象徵主義轉向更為寬泛、更具繪畫性的手法。這種轉變部分是由於需要養家糊口,但也受到了一些人,包括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的批評,認為這是對他藝術完整性的妥協。儘管如此,他後期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成為一位多產的插畫家,為丁尼生的詩集莫克森版和各種期刊供稿,並擅長繪製感傷的兒童題材畫作,如著名的《泡泡》(1886年)(後被用於梨牌肥皂廣告),以及優雅女性的肖像。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米萊鞏固了他作為主要肖像畫家的聲譽,為托馬斯·卡萊爾、威廉·格萊斯頓、班傑明·迪斯雷利和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等著名人物畫像。他的肖像画因其心理洞察力和技巧而備受推崇,常被拿來與委拉斯開茲等古典大師相提並論。他還探索了歷史題材,通常帶有愛國主義色彩,作品如《羅利的少年時代》(1871年)和《西北航道》(1874年)。除了肖像畫,米萊還創作了大量風景畫,特別是蘇格蘭佩思郡的景色,他經常在那裡度假。這些風景畫,如《寒冷的十月》(1870年),通常帶有秋季的蕭瑟、憂鬱和短暫易逝之感,其畫風比早期作品更為灑脫和富有氛圍感。
米萊的職業生涯充滿了榮譽。他於1853年當選為皇家藝術學院副院士,1863年成為正式院士。1885年,他成為第一位被封為從男爵的藝術家,這證明了他在維多利亞時代社會中的崇高地位。他的職業生涯在1896年2月當選為皇家藝術學院院長(接替萊頓勳爵)時達到頂峰。不幸的是,他的任期短暫;米萊當時已患有喉癌,於1896年8月13日在倫敦去世,葬於聖保羅大教堂。儘管他後期的商業成功受到了一些批評,但米萊的遺產依然存在。他是一位關鍵人物,駕馭並塑造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複雜的藝術格局,留下了多樣化且具有影響力的作品,這些作品至今仍在被重新評估和讚賞。他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尤其是涉及拉斯金的三角戀情,也一直是公眾持久著迷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