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cover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GB

97

艺术作品

1849 - 1917

生平

艺术家传记

23 天前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生于1849年4月6日,卒于1917年2月10日)是一位杰出的英国画家,其艺术生涯横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和二十世纪初。他以其描绘古典神话和亚瑟王传奇中女性的迷人画作而闻名,其风格常被认为与学院派及拉斐尔前派运动后期皆有联系。沃特豪斯出生于罗马,父母是英国画家威廉和伊莎贝拉·沃特豪斯,他的昵称是“尼诺”。在意大利的早年生活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题材选择,他经常从罗马神话和古典背景中汲取灵感。1854年,全家返回英国,定居于伦敦南肯辛顿,毗邻新成立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沃特豪斯从小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受到绘画鼓励,他花费大量时间在大英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写生,磨练技艺。1871年,他正式进入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最初主修雕塑。

不久,沃特豪斯便发现了他真正的天职在于绘画。到1874年,他已经转型,并在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夏季展览上以其备受好评的作品《睡眠和他的兄弟死亡》首次以画家身份公开亮相。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学院派传统的影响,呼应了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和弗雷德里克·雷顿等同时代艺术家的精神。这些画作通常描绘古希腊和罗马的生活场景,定期展出,为他在伦敦艺术界赢得了日益增长的声誉。像《舞会之后》(1876年)这样的作品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展览中占据了显要位置,巩固了他冉冉升起的地位。随着声名鹊起,他的创作雄心和画布尺寸也随之增长,转向了更能展现其丰富、明亮色彩的更大型、更具戏剧性的构图。

19世纪80年代标志着沃特豪斯艺术重心的重大演变,他开始接纳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题材和风格感性。虽然他从未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但他因将该派的理想与自己独特的方法相融合而被誉为“现代拉斐尔前派”。他对文学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丁尼生、济慈和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女性形象成为他作品的核心,被塑造成各种原型:悲剧女主角、迷人女巫或是强大的蛇蝎美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极大的情感深度探索了这些人物。他曾三次(1889年、1894年、1910年)描绘悲剧角色奥菲利娅,并对丁尼生的《夏洛特女士》深深着迷,这一主题他同样在三幅主要画作中(1888年、1894年、1915年)反复描绘,其中1888年的版本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他的技法独特地将拉斐尔前派的精细细节和文学叙事与一种更松散、更富表现力的、让人联想到印象派的笔触结合起来。

沃特豪斯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持续的专业成功和荣誉。他在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多次前往意大利,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古典主义创作。1883年,他与同样是艺术家的埃丝特·肯沃西结婚,后者曾展出自己的花卉画。1885年,他当选为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准院士,随后在1895年晋升为正式院士,这确保了他在艺术界的地位。为了获得院士资格,他临时提交了1888年的画作《奥菲利娅》,同时创作《美人鱼》(1900年)。当颇具影响力的收藏家亨利·泰特爵士为其国家收藏购买了他的两幅主要作品《咨询神谕》(1884年)和《夏洛特女士》(1888年)后,他的声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除了个人创作,沃特豪斯还致力于艺术社群,在圣约翰伍德艺术学校任教,并担任皇家艺术研究院理事会成员。

在整个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沃特豪斯持续多产地绘画,始终专注于他的神话和文学主题。然而,随着艺术界向现代主义迈进,他古典、浪漫的风格开始被视为过时。尽管品味发生了变化,他仍然是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常客。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尽管因长期与癌症作斗争而日渐衰弱,他的创作动力并未减退。他创作了基于珀耳塞福涅传说的系列作品,并创作了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16年)这样的晚期杰作。他于1917年2月10日去世,将他最后一幅画《魔法花园》未完成地留在了画架上。虽然他的作品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被忽视,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他的兴趣大幅复苏,最终在2009年皇家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大型回顾展。如今,约翰·威廉·沃特豪斯被誉为英国最受爱戴的画家之一,他以其对神话传说中女性永恒、动人且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描绘,奠定了其不朽的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