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朗西斯科·戈雅
ES
356
作品數量
1746 - 1828
生平
藝術家生平
弗朗西斯科·荷西·德·哥雅-盧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 - 1828年4月16日)是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常被譽為最後一位古典大師和第一位現代主義者。哥雅出生於西班牙的豐德托多斯,其藝術生涯始於薩拉戈薩,師從荷西·盧贊·馬丁內斯。他後來移居馬德里,向著名宮廷畫家安東·拉斐爾·門格斯學習,儘管據稱兩人關係緊張。1773年,哥雅與宮廷畫家弗朗西斯科·巴耶烏的妹妹荷西法·巴耶烏結婚,這段姻緣對其早期事業大有裨益。他的成長歲月深受多種藝術傳統薰陶,包括1771年在羅馬學習期間接觸到的義大利巴洛克風格,以及迪亞哥·委拉斯蓋茲等西班牙大師的深遠影響,他曾細緻地模仿後者的作品創作蝕刻版畫。這一時期為他日後徹底改變西班牙藝術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
哥雅在藝術界的崛起於1775年開始加速,當時他開始為聖塔芭芭拉皇家織毯廠設計織毯畫稿。這些早期作品數量超過六十幅,以洛可可風格描繪了當代貴族和普羅大眾生活場景,常融入微妙的現實主義手法。儘管織毯設計並非最負盛名的追求,卻使哥雅受到了西班牙宮廷的關注。他作為肖像畫家的聲譽日隆,並獲得了西班牙菁英階層的委託。1786年,他被任命為國王查理三世的畫家,1789年成為查理四世的宮廷畫家,最終於1799年榮獲首席宮廷畫家的尊貴頭銜。他的皇室肖像畫,如標誌性的《查理四世一家》(1800-01年),因其毫不留情的心理洞察而著稱,常被解讀為對其描繪對象的巧妙批判。在此期間,他還創作了大胆的《裸體的瑪哈》和《穿衣的瑪哈》(約1800-05年),據推測是為曼努埃爾·戈多伊所作,展現了他的多才多藝和挑戰傳統的意願。
1792年至1793年間,一場嚴重的未確診疾病導致哥雅永久失聰,這成為他人生的重大轉捩點與藝術風格的轉變。這場個人危機使其作品發生了戲劇性轉變,變得日益內省、陰暗和悲觀。在繼續履行公職的同時,哥雅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探索人類的愚昧、腐敗和苦難等主題。這一時期誕生了《狂想曲》(1799年出版),這是一系列80幅蝕刻版畫,運用諷刺和怪誕的意象批判西班牙社會、教會和迷信,其中《理性沉睡,心魔生焉》一圖最為著名。他在養病期間創作的錫板油畫,如《瘋人院》(1794年),進一步揭示了他備受折磨的想像力和對人類境況的批判性觀察,這些主題在其委託作品中往往付之闕如。
1808年拿破崙入侵西班牙以及隨後的半島戰爭(1808-1814年)深刻影響了哥雅及其藝術創作。儘管他在拿破崙之兄約瑟夫·波拿巴手下仍擔任宮廷畫家,哥雅卻以令人痛心的坦誠記錄了衝突的恐怖。他的系列蝕刻版畫《戰爭的災難》(創作於1810-1820年,1863年出版)是藝術史上最強有力的反戰宣言之一,不帶任何浪漫色彩地描繪了殘酷暴力、飢餓和人性墮落的場景。為紀念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國侵略的起義,他於1814年創作了兩幅不朽的傑作:《1808年5月2日》和《1808年5月3日》,以原始的直接性傳達了戰爭的殘酷現實和情感衝擊。斐迪南七世復辟後,哥雅官復原職,但他與壓迫性政權的關係日趨緊張。
由於對斐迪南七世反動統治下西班牙政治和社會氣候的幻滅,哥雅日益退隱。1819年至1823年間,他在其鄉間別墅「聾人 Quinta del Sordo」的牆壁上繪製了一系列十四幅壁畫,即著名的「黑色繪畫」。這些神秘而令人不安的作品,包括《農神吞噬其子》,直接繪於石膏牆面,很可能從未打算公開展出。這些畫作以陰沉的色調和富有表現力、近乎暴力的筆觸完成,深入探討了瘋狂、絕望、巫術和人性陰暗面等主題,反映了哥雅深切的悲觀主義。1824年,哥雅以健康為由(但很可能也因為壓抑的政治氛圍)自願流亡法國波爾多,由萊奧卡迪亞·韋斯及其女兒羅薩里奧陪伴。他在波爾多繼續多產地創作,探索石版畫技術並創作了多幅著名肖像畫,直至1828年4月16日逝世。
弗朗西斯科·哥雅的遺產是巨大且多層面的。他巧妙地將古典大師的傳統與新興的現代主義精神融為一體,創作出一系列既永恆又深深植根於其歷史背景的作品。他毫不妥協的現實主義、深刻的心理洞察、創新的版畫技術以及無畏的社會和政治評論,深刻影響了後世藝術家,從德拉克洛瓦等浪漫主義畫家到現實主義者、馬奈等印象派画家,乃至畢卡索和超現實主義者等20世紀巨匠。哥雅對人類心靈的探索、對權力的批判以及對戰爭恐怖的描繪,持續在當代觀眾中引發共鳴,鞏固了他作為一位革命性藝術家的地位,其作品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