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戈雅 cover
弗朗西斯科·戈雅

弗朗西斯科·戈雅

ES

356

艺术作品

1746 - 1828

生平

艺术家传记

23 天前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 - 1828年4月16日)是艺术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常被誉为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和第一位现代主义者。戈雅出生于西班牙的丰德托多斯,其艺术生涯始于萨拉戈萨,师从何塞·卢赞·马丁内斯。他后来移居马德里,向著名宫廷画家安东·拉斐尔·门格斯学习,尽管据称两人关系紧张。1773年,戈雅与宫廷画家弗朗西斯科·巴耶乌的妹妹何塞法·巴耶乌结婚,这段姻缘对其早期事业大有裨益。他的成长岁月深受多种艺术传统熏陶,包括1771年在罗马学习期间接触到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以及迭戈·委拉斯开兹等西班牙大师的深远影响,他曾细致地模仿后者的作品创作蚀刻版画。这一时期为他日后彻底改变西班牙艺术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戈雅在艺术界的崛起于1775年开始加速,当时他开始为圣巴巴拉皇家织毯厂设计织毯画稿。这些早期作品数量超过六十幅,以洛可可风格描绘了当代贵族和大众生活场景,常融入微妙的现实主义手法。尽管织毯设计并非最负盛名的追求,却使戈雅受到了西班牙宫廷的关注。他作为肖像画家的声誉日隆,并获得了西班牙精英阶层的委托。1786年,他被任命为国王查理三世的画家,1789年成为查理四世的宫廷画家,最终于1799年荣获首席宫廷画家的尊贵头衔。他的皇室肖像画,如标志性的《查理四世一家》(1800-01年),因其毫不留情的心理洞察而著称,常被解读为对其描绘对象的巧妙批判。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胆的《裸体的马哈》和《穿衣的马哈》(约1800-05年),据推测是为曼努埃尔·戈多伊所作,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和挑战传统的意愿。

1792年至1793年间,一场严重的未确诊疾病导致戈雅永久失聪,这成为他人生与艺术的重大转折点。这场个人危机使其作品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变得日益内省、阴暗和悲观。在继续履行公职的同时,戈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探索人类的愚昧、腐败和苦难等主题。这一时期诞生了《狂想曲》(1799年出版),这是一系列80幅蚀刻版画,运用讽刺和怪诞的意象批判西班牙社会、教会和迷信,其中《理性沉睡,心魔生焉》一图最为著名。他在养病期间创作的锡板油画,如《疯人院》(1794年),进一步揭示了他备受折磨的想象力和对人类境况的批判性观察,这些主题在其委托作品中往往付之阙如。

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以及随后的半岛战争(1808-1814年)深刻影响了戈雅及其艺术创作。尽管他在拿破仑之兄约瑟夫·波拿巴手下仍担任宫廷画家,戈雅却以令人痛心的坦诚记录了冲突的恐怖。他的系列蚀刻版画《战争的灾难》(创作于1810-1820年,1863年出版)是艺术史上最强有力的反战宣言之一,不带任何浪漫色彩地描绘了残酷暴力、饥饿和人性堕落的场景。为纪念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国侵略的起义,他于1814年创作了两幅不朽的杰作:《1808年5月2日》和《1808年5月3日》,以原始的直接性传达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情感冲击。费迪南七世复辟后,戈雅官复原职,但他与压迫性政权的关系日趋紧张。

由于对费迪南七世反动统治下西班牙政治和社会气候的幻灭,戈雅日益退隐。1819年至1823年间,他在其乡间别墅“聋人 Quinta del Sordo”的墙壁上绘制了一系列十四幅壁画,即著名的“黑色绘画”。这些神秘而令人不安的作品,包括《农神吞噬其子》,直接绘于石膏墙面,很可能从未打算公开展出。这些画作以阴沉的色调和富有表现力、近乎暴力的笔触完成,深入探讨了疯狂、绝望、巫术和人性阴暗面等主题,反映了戈雅深切的悲观主义。1824年,戈雅以健康为由(但很可能也因为压抑的政治氛围)自愿流亡法国波尔多,由莱奥卡迪亚·韦斯及其女儿罗萨里奥陪伴。他在波尔多继续多产地创作,探索石版画技术并创作了多幅著名肖像画,直至1828年4月16日逝世。

弗朗西斯科·戈雅的遗产是巨大且多层面的。他巧妙地将古典大师的传统与新兴的现代主义精神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系列既永恒又深深植根于其历史背景的作品。他毫不妥协的现实主义、深刻的心理洞察、创新的版画技术以及无畏的社会和政治评论,深刻影响了后世艺术家,从德拉克洛瓦等浪漫主义画家到现实主义者、马奈等印象派画家,乃至毕加索和超现实主义者等20世纪巨匠。戈雅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对权力的批判以及对战争恐怖的描绘,持续在当代观众中引发共鸣,巩固了他作为一位革命性艺术家的地位,其作品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