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瀨巴水 cover
川瀨巴水

川瀨巴水

JP

384

作品數量

1883 - 1957

生平

藝術家生平

24 days ago

川瀨巴水(川瀬 巴水,1883年5月18日 – 1957年11月7日)是20世紀日本最重要且多產的木刻版畫家之一。作為新版畫運動的領軍人物,巴水巧妙地融合了日本傳統美學與西方藝術影響,尤其體現在他那些充滿意境的風景版畫中。他本名川瀨文治郎,出生於東京芝區,以其捕捉日本多樣景致的寧靜之美與微妙氛圍的非凡能力而聞名,用無與倫比的詩意描繪了黎明、黃昏、雨、雪和月夜的瞬間。他的作品通常以寧靜和細膩入微為特點,力圖在快速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描繪一個理想化且易於共鳴的日本景象,吸引了國內外觀眾。

巴水早年追求藝術的道路充滿挑戰。他的父母經營絲線批發業務,最初不鼓勵他從事藝術,希望他接管家族生意。然而,在他26歲時,家族生意破產,這成為一個關鍵轉折點,使他得以全心投入藝術。此前,他已接受過畫家青柳墨川的一些早期訓練,並跟隨荒木寬友學習筆畫。為尋求正規指導,他拜訪了著名的日本畫家鏑木清方,但最初被建議學習洋畫(西式繪畫)。巴水聽從了此建議,師從岡田三郎助學習了兩年。他的堅持最終得到了回報,再次申請並被清方接納,獲得了藝名「巴水」,意為「從泉眼中湧出的水」,這個名字與他的姓氏「川瀨」(河川急流)相呼應,並預示了他未來作品中流暢自然的題材。他的叔父,著名作家及漫畫先驅仮名垣魯文,可能也對他早期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巴水職業生涯的真正轉捩點是他開始涉足木刻版畫製作。在看到伊東深水《近江八景》的展覽後深受啟發,巴水聯繫了深水的出版商,也是新版畫運動的主要推動者渡邊庄三郎。這次1918年的會面標誌著一段長期而富有成果的合作的開始。渡邊出版了巴水最初的幾幅實驗性版畫,隨後是《東京十二景》(1919年)、《東南八景》(1919年)以及最初的《旅途拾遺》(1919年)等成功系列。1923年,悲劇發生,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東京,渡邊的作坊也未能倖免,巴水已完成的木刻版以及超過188本充滿珍貴風景寫生的個人速寫本均毀於一旦。巴水本人也在災難中失去了家園。

儘管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擊,巴水展現了非凡的韌性。1923年晚些時候,他開始了在日本北陸、山陰和山陽地區的廣泛寫生之旅。這些旅程中的速寫,尤其是一次長達102天的旅行,成為他後續許多版畫的基礎,包括他的第三輯《旅途拾遺》(1924年)。這一時期,他的作品色彩更加鮮明,構圖更趨寫實,聲譽也隨之提高。他1925年的版畫《東京二十景》系列中的《芝增上寺》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他最暢銷的作品之一。另一幅受歡迎的作品《馬込之月》創作於1930年。透過與渡邊的持續合作以及美國鑑賞家羅伯特·O·穆勒等人的努力,巴水的版畫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讚譽,尤其是在美國,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他被公認為頂尖的風景版畫家。

巴水的藝術風格特點在於他幾乎完全專注於風景和城市景觀,這些都源於他旅行中的直接觀察。與早期常常描繪著名歷史或旅遊景點(名所繪)的浮世繪大師不同,巴水經常選擇寧靜、不起眼的的地點,捕捉都市化進程中日本的靜謐之美。他擅長描繪大氣狀況——輕柔飄落的雪花、黃昏的柔和光暈、雨後街道的濕潤反光以及月夜的寧靜。儘管他自認為現實主義者,並在透視和自然光線的運用上融入了洋畫訓練的技巧,但他的作品喚起了深刻的詩意和情感共鳴。他強調新版畫創作中合作的重要性,認為設計師、雕刻師和印刷師之間需要「心靈感應」般的默契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雖然他版畫中的人物很少,但出現時通常是孤獨的身影,這不僅增強了場景的尺度感和沉思的氛圍,有時也被解讀為藝術家自身孤獨感或自然之於人類渺小的一種體現。

在近四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川瀨巴水設計了約620幅木刻版畫。他對工藝的執著以及對日本文化的貢獻在1956年得到了正式認可,被指定為「人間國寶」(活著的國寶)。這一榮譽部分歸功於他的版畫《增上寺之雪》(1953年),其創作過程被政府詳細記錄下來。儘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中再次失去家園,巴水仍堅持創作。他於1957年11月7日因癌症去世,享年74歲。巴水常被稱為「昭和之歌川廣重」或「旅情詩人」,他的藝術遺產得以永存。他的版畫因其精湛的技藝、寧靜的美感和對日本的懷舊描繪而備受讚譽,並受到包括史蒂夫·賈伯斯等知名人士在內的收藏家的高度追捧。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收藏,鞏固了他作為日本最後一代風景版畫大師之一的地位。

每頁顯示項目數:
肥前加部島風景,1922年
旅行札記Ⅰ(旅みやげ第一集)松島桂島 1919
日本風景集·仙台青葉城 1933年
荒川上的月光,赤羽
不忍池弁天堂之雪
東京十二題:木場的黃昏
朝鮮風景集 京城景會樓 1942年
伊贺上野的白鳳城